校园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红魂】红岩精神: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探寻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

更新时间:2025-03-24 09:44        来源: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字体:    

红岩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庆红岩村的革命实践。

在重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一种精神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它就是红岩精神。这种精神诞生于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却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丰碑。这种精神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正是因为它蕴含着永恒的价值追求。红岩精神中"忠诚、担当、奉献"的核心内涵,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在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力量来指引方向、凝聚力量。

01ac98131aa2619024c4194b42f4be2.png

9a5efa90c4568d829746c23039bb15e.png

渣滓洞里的红梅:江姐的最后斗争 

江竹筠

原名江竹君, 又名江姐。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6月14日,被叛徒出卖于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区)被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14日,殉难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电台岚垭,时年29岁。

1948年的重庆,阴云密布。渣滓洞监狱里,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绝望。江姐被关押在这里已经数月,敌人用尽酷刑,却始终无法摧毁她的意志。

审讯室里,皮鞭的呼啸声划破寂静。"说!你们的组织在哪里?"特务的咆哮震得铁窗嗡嗡作响。江姐咬紧牙关,鲜血从嘴角渗出,却始终一言不发。她想起牺牲的丈夫彭咏梧,想起未满周岁的儿子,想起千千万万受苦的同胞,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阴暗的牢房里,江姐用破碎的碗片在墙上刻下"黎明前的黑暗"几个字。她组织难友们学习,讲述革命故事,用微弱的声音唱起《国际歌》。歌声穿透铁窗,在监狱上空回荡,给了难友们无穷的力量。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江姐被押赴刑场,她整理好衣衫,昂首挺胸。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江姐牺牲时年仅29岁,她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在渣滓洞的日日夜夜,她就像一株傲雪的红梅,在严寒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她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记忆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江姐与渣滓洞的革命斗争集中体现了红岩精神的核心内涵: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斗争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她的故事不仅是红岩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和传承江姐的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f6f11f9a2149726bc0f63a3eb92aae5.png

将红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

学院注重将红岩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挖掘红岩英烈和红岩故事中的育人元素,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例如,在环境工程、资源保护等专业课程中,融入红岩精神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通过创新团课、专题研学、红色文化活动、课程思政和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将红岩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这些举措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红岩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信仰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对责任的担当,永远都是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丨编辑丨王晨慧

丨一审一校丨苏丹

丨二审二校丨孟宪辉

丨三审三校丨沈亮



>>在线交流
移动端二维码

移动端站点

招生热线

023-43793190

023-43793191

欢迎拨打招生咨询热线023-4379193